任何市场都有周期律,所谓房产“日不落”实属极品论调。更何况,现在国内住房自有率接近90%,大规模保障房也在持续供给,而房产开发量、空置量和房价收入比已呈多轨脱离之势。无论是从专业角度还是民众感受来讲,粗放保持房产为“支柱产业、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”,都是一条歧路。照彼之言,步入房产雷区只可能让将来的中国经济回归老路,适应不了“新正常状态”。
遗憾的是,类似“好声音”还充斥在社会其他范围。诸如什么“天天吃点三聚氰氨对人体无害”、“强奸陪酒女比强奸良家妇女风险性要小”等“新论”,一个比一个出位,这类源于“著名专家”之口的浑话,逻辑混乱、有悖基本学术知识和伦理,叫人不能不为“中国式专家”的专业水准、职业操守害羞。而反知识反文明背后,一些专家学者与利益集团相互勾搭的征兆也若隐若现。
这个年代观念多变、利益多元,同时魅惑多样。一些专家全然忘记“自由之思想、独立之精神”的灵魂,争先恐后追名逐利,实是学术界的耻辱和悲哀。只须资金驱动,总有学者无视客观世界、现实状况,随行就市定制“解析”。学界媚俗趋利之风日炽,违背专业知识、法律意识和民心关怀,“见钱眼闭”的“砖家”如过江之鲫。这样出于利益中心论的考量,加剧着社会公信力危机,暴露出一些高度商业化的“显学”范围空前的混沌污浊。
“士医生之无耻,是谓国耻”。学术界本该是社会的良知和天平,常识分子是社会思想的启蒙者和变革实践者,理应在社会转型中起到建设性用途。特别是学者,当有独立之人格,自由之思想。“只知苟且,只知避免责任,只知迎合意旨,只知从中取利,只知说谎话,只知在夹缝中讨生活”,这般“士阶级的腐烂”决不可以任其蔓延。